70年前,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在這場二戰(zhàn)結束后最大規(guī)模的國際戰(zhàn)爭中,新華社作為唯一在中國人民志愿軍中建立分支機構的國內新聞單位,共派出了100多位記者、編輯及工作人員赴朝
耳邊是隆隆的炮聲,頭頂是美軍偵察機,手中的筆仍在紙上沙沙作響。通過設在“水簾洞”里的前線編輯部,新華社發(fā)出大量的消息、通訊和述評,國內民眾得以了解戰(zhàn)爭形勢,國際社會得以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
志愿軍戰(zhàn)歌歌詞是他們“發(fā)現”的;羅盛教、邱少云、黃繼光等“英雄兒女”是他們“發(fā)掘”的;有記者甚至還臨危指揮了戰(zhàn)斗……
他們記錄報道那段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有的入朝24小時就犧牲了,有的在停戰(zhàn)協議剛簽署后不久倒下了。7位新華社新聞工作者永遠留在異國的土地上
70年彈指一揮間,追思從未遠去,讓我們走近朝鮮戰(zhàn)場上這群塑造“最可愛的人”的新聞工作者,走近這支以筆為槍保家衛(wèi)國的“筆墨勁旅”
首發(fā):10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強曉玲、張博令
在90歲老人朱承修的回憶中,1951年8月,剛剛進入朝鮮戰(zhàn)場的經歷刻骨銘心。
“8月24日晚上8時,我們乘坐東北軍區(qū)派來的全新蘇聯嘎斯卡車,由一個班的警衛(wèi)戰(zhàn)士護送開往朝鮮?!敝埃鳛榭偵鐝娜A東總分社抽調志愿軍總分社的4名工作人員之一,朱承修一行十幾人先行抵達安東。
“由于沒有制空權,我們都是晚上趕路,白天找地方休息。公路上每隔一段就布置有哨兵,監(jiān)聽有無飛機聲音,如有情況,立即鳴槍報警。由于槍聲頻繁,走不多遠就要停車防空?!本驮谶M入朝鮮的第二天夜晚,悲痛的一幕發(fā)生了。
“當時我們汽車正開著大燈猛駛,又一次響起防空槍。司機馬上熄燈,就在車子繼續(xù)向前滑行的瞬間,我突然感覺自己被拋了起來,騰云駕霧似的翻了出去。我立即意識到:翻車了!接著人被摔進一個積水的淺坑里。胸部和手上壓著行李和器材箱。等我拼命爬起來時,就聽見有人大喊‘救人’。”那是8月25日晚上9點半左右,朱承修記得很清楚。
借助手電筒的燈光,大家看到乘坐的卡車側翻著,車幫下有兩個人,背著身體,頭部被死死地壓住?!八さ沟娜艘粨矶?,想把車翻過去,大家叫著號子,一次次努力,但車子紋絲不動。”朱承修說,兩位同志就這樣犧牲了。
由于天色太黑看不清,等站隊點名時大家才知道,被壓的是記者郭普民和一名警衛(wèi)戰(zhàn)士,另外還有兩名警衛(wèi)戰(zhàn)士受了重傷。兩位烈士被迅速掩埋在離公路不遠的山坡上,兩塊木板就是他們的墓碑。直到朝鮮停戰(zhàn)后,總分社才把兩位烈士的遺骸遷至檜倉,安葬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
新華社記者郭普民,1951年8月在朝鮮犧牲。
翻車時,不少人受了傷,朱承修的兩手也腫得厲害。于是大家在附近的老鄉(xiāng)家里住下,直到9月15日,東北軍區(qū)和志愿軍總部才派車來接大家去檜倉。
“同志們向著太陽向著自由,向著光明的路……”
這天是中秋節(jié),車子一路向南。記者丁德潤和高健飛領頭唱起《光明贊》。朱承修寫道:“當車行一個多小時,經過我們翻車的地方時,月光下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路邊那兩座墳墓。車里一片沉寂,大家默默脫帽悼念。”
抵達檜倉幾天后,高健飛被調去開城。9月24日晚,他乘坐的美國小吉普在接近開城時遭遇空襲,疾駛的車子掉進了一條反坦克溝,高健飛被甩出車外犧牲了,那天是他們入朝整一個月的日子。
新華社記者高健飛,1951年9月在采訪途中犧牲。
“這么短的時間就有兩名同志犧牲,這讓我們大家非常痛惜。”朱承修曾感嘆,“高健飛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從北京相識一路同行到前線,他的勤奮刻苦和機敏干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停戰(zhàn)后,由普金主持,高健飛的遺骸由開城遷至檜倉志愿軍烈士陵園。
2011年,新華社建社80周年,曾在志愿軍總分社工作過的記者李健華捐獻了一個筆記本,它的主人就是在朝鮮戰(zhàn)場上犧牲的年僅24歲的新華社記者高健飛。李健華當時回憶,當年高健飛十分珍惜這個筆記本,本芯用完了,舍不得扔掉,將本皮拆下來,把裁剪好的薄紙加進去繼續(xù)使用。
新華社朝鮮前線二十八日電德山里是朝鮮的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它受到美國侵略者的蹂躪和凌辱,但是,它沒有低頭,它更加勇敢地站立起來,倔強地和美國侵略者斗爭。
當美國飛機侵入開城中立區(qū)第二次轟炸南日將軍住所的消息傳到村中后,十七歲的高中生、少年團員閔致英暫時丟下了他想做一個文學家的理想,第四次寫下了要求參加人民軍的決心書。
……
今天,在新華社社史館里,大家仍能從那本字跡娟秀的筆記本中看到高健飛采寫通訊《倔強的朝鮮人民》一稿中的重要素材。
高健飛烈士遺物。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小草攝
1952年8月10日,新華社播發(fā)了新華社記者劉鳴采寫的通訊《火線一夜話祖國》。其實,這篇通訊發(fā)出前8天,劉鳴已經在一次敵機轟炸中壯烈犧牲了。
“1952年8月2日上午,新華社記者劉鳴正在位于坑道式防空洞內,我志愿軍西線某師前線指揮所值班室伏案寫稿,一架敵機飛過該地上空,投下6枚炸彈,其中一枚炸彈在洞頂爆炸,防空洞頓時垮塌,劉鳴在爆炸中犧牲,烈士的鮮血染紅了衣衫,染紅了身邊未完成的稿件?!?/span>
朱承修在《抗美援朝歲月追憶》一文中,記錄了劉鳴犧牲的全過程。直到8月7日,新華社才以朝鮮前線電頭陸續(xù)播出了記者劉鳴之前采寫的《美軍第四十五師的命運》《火線一夜話祖國》。
新華社記者劉鳴采寫的通訊《火線一夜話祖國》。
“他的絕筆,犧牲時正在修改的稿件,未能從掩蔽部的廢墟中搶救出來,和他一起留在了老禿山前線。播出的這兩篇稿件,是他對新華社最后的貢獻?!?/span>
新華社記者劉鳴,1952年8月寫稿時遇敵機空襲犧牲。
1953年8月4日上午,新華社記者周斯杰隨聯合觀察小組去東海岸江亭村軍事分界線與對方組員會晤,途中我方一輛卡車觸地雷被炸毀擋在路上,導致后面朝中組員乘坐的車輛無法按時趕到會晤地點,于是有幾個人乘坐前面帶路的一輛吉普車先行前往,周斯杰本來不在那輛吉普車上,但他為了盡快前去采訪和了解情況,在車子開動的時刻躍身跳了上去,車子開出百米左右觸雷爆炸。
新華社記者周斯杰,1953年8月在采訪途中犧牲。
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新華社在朝鮮戰(zhàn)場上犧牲的烈士有郭普民、高健飛、劉鳴、周斯杰、樊勛龍、馬自亮、丁明。
相關鏈接:
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新華社傳奇“武記者”臨危指揮殲敵
激昂鏗鏘的志愿軍戰(zhàn)歌,原來是新華社電文“催生”的!